年,国家开展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人普”)。从全市人口普查数据来看,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人普”)相比较,十年间全市人口数量、分布、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七人普”在摸清人口家底,掌握了人口趋势性变化的同时,也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制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进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提供了数据支撑。

一、人口总量现状概述

“七人普”数据结果显示,年11月1日全市常住人口.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8%,总量居全省13个地市的第2位。受出生、死亡人口变化及迁移流动人口影响,全市人口由年“六人普”的.7万人下降到“七人普”的.7万人,年平均下降2.73%。

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5万户,集体户6.1万户;家庭户人口.6万人,集体户人口25.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23人,比“六人普”减少0.67人。

二、人口流动、分布及结构特点

(一)人口流出速度加快。

年,“六人普”全市常住人口为.7万人,与“五人普”相比,减少5.3万人,下降1.0%。年,“七人普”全市常住人口仅为.7万人,人口减少万人,下降24.2%,下降速度明显加快。从县域区域看,区域人口减少比重小于县域人口减少比重。“七人普”数据结果显示,七区总人口.7万人,与“六人普”相比,人口减少14.7万人,拉动总人口下降2.7个百分点;九县总人口万人,与“六人普”相比,人口减少.3万人,拉动总人口下降21.5个百分点。人口流出主要在县域,九县(市)常住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幅度比较大的(超过30%)是北部四个县(市)。其中,讷河市人口减少18.9万人,下降30.2%;克山县人口减少14.8万人,下降36.7%;克东县人口减少10.7万人,下降40.5%;拜泉县人口减少23.8万人,下降45.8%。

(二)中心城区(北三区)人口“两增一减”。

中心城区人口虽然也呈下降趋势,但受教育、医疗等资源因素影响,常住人口逐渐向建华区、龙沙区聚集,三个区人口数量呈现“两增一减”。“七人普”数据结果显示,中心城区总人口96万人,与“六人普”相比减少2万人,下降2.0%,其中,龙沙区人口35.6万人,增加0.1万人,增长0.3%;建华区人口33.3万人,增加4万人,增长13.7%;铁锋区人口27.1万人,减少6万人,下降18.1%。

(三)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

全市人口性别比不断优化,并趋于平衡。从发展史上来看,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全市重工业发展比较突出,迁入人口以青年男性为主,因此性别比偏高,从户籍资料查询到,年全市性别比高达.2(以女性为,男性对女性的比例)。随着全市经济、文化、社会水平的不断发展,女性地位的不断提升,人口性别比不断优化,到年全市常住人口性别比已经下降到.1,低于“六人普”的性别比0.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4.0个百分点。

(四)年龄结构不断变化。

从年龄结构看,全市总人口中0-14岁人口42.6万人,与“六人普”相比减少27.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10.5%,降低2.6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4万人,与“六人普”相比减少.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73.4%,降低5.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65.7万人,与“六人普”相比增加21.6万人,占总人口的16.2%,提高8个百分点。与“六人普”相比,儿童与成年人口减少,老年人口在逐渐增加。

(五)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升。

人口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年的9.1年增长到年的9.6年,提高了0.5年。其中,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大专及以上人口为45.1万人,与“六人普”相比增加11.3万人,占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的12.4%,提高5.1个百分点,高学历人口增长明显。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六)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从城乡分布看,全市总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常住人口为.2万人,占53.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万人,占46.4%,与“六人普”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9.6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区域拉动,区域中,居住在城镇的常住人口为.6万人,占区域总人口的88.6%,其中,除梅里斯区(38.4%)外,其他六个区占比均超过70%;县域中,居住在城镇的常住人口为93.5万人,占县域总人口的35.2%,除富裕县(45.9%),讷河市(44.3%)居住在城镇的常住人占比超过40%外,其他县均低于40%,最低的是拜泉县,居住在城镇的常住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6.9%。

三、全市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一)“一小”问题应予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