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27日讯村民给合作社收玉米,也收获着幸福。乾丰镇宏升村提子丰收了。创办北辰合作社的董传宗夫妇在合作社车间查看刚采摘的蘑菇。克东镇恒东远服装加工厂。出动机械整治环境。克东县北辰果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蘑菇种植大棚。侯江老夫妻靠种植木耳侯江老夫妻靠种植木耳、、黄烟脱贫致富。仲夏时节仲夏时节,,奔走于克东的村走于克东的村屯乡野屯乡野,,只见干群一心只见干群一心,,合力向前合力向前,,一个个美丽新村呼之欲出一个个美丽新村呼之欲出,,产业园建在了群众家门口产业园建在了群众家门口,,扶贫车间里一派繁忙扶贫车间里一派繁忙,,产销两旺……在脱贫攻坚的号角下产销两旺……在脱贫攻坚的号角下,,一个个振奋人心的画面一个个振奋人心的画面,,将克东县描绘出了别样风景将克东县描绘出了别样风景。。
近年来近年来,,克东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克东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念兹在兹念兹在兹,,唯此为大唯此为大,,按照“一路二住三致富致富,,关键要看群众认可度关键要看群众认可度””的工作取向和路径的工作取向和路径,,因村因户实施扶贫专项方案因村因户实施扶贫专项方案,,全面推进基础建设全面推进基础建设、、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和公共服务提升善和公共服务提升,,扎实推进精准脱贫工作扎实推进精准脱贫工作,,扶贫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扶贫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年5月9日,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克东县脱贫摘帽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克东县脱贫摘帽;;年11月10日,克东县剩余名贫困人口均符合脱贫标准,全部脱贫退出全部脱贫退出,,贫困贫困发生率降至零……发生率降至零……
小庭院结出“致富果”
“庭院经济”模式的创立,得益于克东县近年来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既要让改善农村面貌,又要让农民增收,在思路上既不能“拿来主义”,也不能闭门造车。
在克东县乾丰镇庆祝村村民李振山家的小园里,绿油油的南瓜藤长得特别繁茂,浓浓如伞盖般的叶子在阳光和微风中摇曳。
“别看这小南瓜不起眼,到秋收入可不少。”63岁的李振山一边忙着给自家的南瓜地除草,一边给记者算起了账。一亩地的南瓜,每亩能得到元的奖补金,到秋天合作社以每斤0.6元的价格回收,这一亩地能出多块钱呢。
李振山提到的合作社是乾园南瓜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这个合作社种植了12.81万株味黄南瓜。
小南瓜给老百姓带来了大收益,成了庆祝村贫困群众眼里的“致富果”。
小院经济的发展壮大不但能提高贫困群众的收入,还能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有助于推进特色农业长足发展。
多年来,克东县通过科学组织、梯次推进、以小带大、滚动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户一庭院、多户连成片”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格局。
在小院经济发展上,克东县坚持以合作社加工为主要依托,通过签订合约订单的模式,让庭院经济的附加值得到提升。同时,克东县还在县城专门开辟“贫困户农产品销售专区”,免费为贫困户提供销售区域,破解贫困户小院菜销售难的问题。
克东县还借助主体回购、部门领购、食堂认购、干部义购等方式,推进消费扶贫,确保贫困户种的安心、收的舒心、卖的放心。通过多管齐下、多点开花,切实增强了贫困群众的感性认识,推动贫困户由“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推动了小院经济的快速发展。
小车间带活“精气神”
克东县通过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提高贫困群众参与感和获得感,使扶贫车间产业形成了一种长效激励机制。而这样建起来的扶贫车间,在脱贫攻坚中,也一定能够推动脱贫攻坚的进程。
裁剪、加工、锁边,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随着针头在布料上下穿梭,一件件成品衣渐渐成型。
在克东县玉岗镇北兴村致富服装加工厂的扶贫车间里,脱贫户周艳明正忙着赶制公益岗的工作服。
“家里的地都流转出去了,以前在家就干点家务活,现在在服装厂做缝纫工,一年能挣多元。”周艳明说。
两年前,村里的服装厂招工,在村干部的鼓励下,周艳明报了名。在县职教中心的缝纫培训班免费学习几天后,她就在服装厂正式“上岗”了。
经过两年的实践,周艳明不仅成了服装厂的技术骨干,而且还当起了老师,教起了徒弟。
年,北兴村建起了扶贫车间,招募村里的妇女加工服装,使贫困户有了长期稳定的务工收入。该车间不仅带动村里的十几个妇女每月增收近元,还为村里的71户贫困户每年每户分红元。
自从致富服装加工厂、秋霞木耳种植合作社两家企业在玉岗镇开设扶贫车间后,当地几十名村民变身产业工人,有了稳定收入。
玉岗镇扶贫车间繁忙的景象和故事在许多村里上演,越来越多贫困户像周艳明一样,化身“上班族”,借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依靠自己的双手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本地上班真好,兼顾庄稼老小,转移就业一人,实现全家脱贫。”如今,这句话在克东县许多贫困户中口口相传,成为他们新生活的生动写照。
据了解,近年来,克东县建设扶贫车间14个,安置名村民就业,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增收、乡风文明的扶贫新路子。
克东县的扶贫车间如星火燎原、活力迸发,成为稳定就业的“蓄水池”、精准脱贫的“压舱石”。
小乡村描绘“新画卷”
乡村振兴,正实现着人们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所有美好想象。近年来,克东县围绕“望得见山,看得住水,记得住乡愁”的目标,大力统筹乡村治理,如今山村面貌焕然一新,仿佛“世外桃源”正在这里得到重现。
于贵财是土生土长的克东县宝泉镇德胜村村民,每天早上,68岁的老于会穿上反光背心,拿起工具,和村里几名垃圾收集员一起入户收集垃圾,而这项工作他已经干了一年多。
在老于的印象中,以前的德胜村污水乱倒、垃圾乱飞,环境可真不咋样。打从各村设立公益岗位和垃圾收集员后,环境有人管了,德胜村也大变样了。
“环境好了,我们住得也开心。”通过担任垃圾收集员,老于每月还增收元。
从环境“脏乱差”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德胜村变化的,可不仅是村容村貌,更有精神面貌。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最难改变的是村民的观念,改变最大的也的是村民观念。”德胜村党支部书记储占武向记者讲起了村民的转变过程,村里刚开始推行环卫一体化时,很多村民都不适应,但随着宣传的深入,村民们现在已经自觉地将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了。
去年以来,克东县不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建成农村垃圾转运设施套,购置转运及垃圾收集车辆台,日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吨;投资万元建成乡镇污水处理站2座,日处理能力达吨,受益农户户;完成农村改厕户,农民群众生活更加便利。通过一村一户推进,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抓好,推动乡村环境整体提升。
在做好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克东县还积极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通过开展“最美克东人”“三好家庭”等评选活动,把文明风尚、家风建设有机融入美丽家园建设。如今的克东,绘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等内容的文化墙处处可见,与优美宜居的村屯环境相得益彰。群众心声
“我在合作社干了三年,一年比一年收入高,去年赚了2万多,现在来合作社干活的人可越来越多了,不少人都签订了长期就业合同,成了合作社的工人。”——乾丰镇宏升村村民宋桂香说
“搬进了幸福大院,不仅有敞亮的房子住,还能和院里的乡亲们一起到合作社干点零活,一年能挣一万多,我这六十多岁的人,靠双手挣来吃穿不愁的好日子,心里头越发敞亮,人也越活越有劲了!”——宝泉镇富民村村民张作礼说数说变化
——从9年开始,县财政投入万元,购买校车40台,全县农村小学生全部实现免费乘车入学,每年财政承担万元运行费用,真正为农村学生上学倾注了心力。
——截至目前,全县58个经营主体叠加带动贫困户户,户均增收元;建设大棚栋,带贫户,户均增收元;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带贫户次,户均增收元以上;全县名贫困人口在合作社稳定就业,年均增收元;全县个农村公益性岗位,户均年增收0元以上。
——截至年7月,全县96个光伏电站发电累计发电.96万千瓦时,全口径收入.7万元,带动贫困户户;年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和小型奖补.5万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