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硒元素被发现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基本上是应用于化工、冶金、电器方面的研究和生产。直到20世纪初,才被学术界一些人士零星试用于医学领域。中国科学家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发现并证实了硒元素与克山病之间的密切关系。

13.从年开始,通过硒元素预防克山病的措施开始陆续在全国各重病区推广,克山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此后再未出现暴发流行。不过由于特殊时期的“保密”规定,直到年,研究团队才第一次公开发表硒与克山病关系成果的论文。

14.年,第三届国际硒研讨会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当时,国际上公认硒是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比如羊缺硒会得白肌病,所以在硒研究领域几乎都是农业、畜牧业方面的专家,而与人体防治疾病有关的研究也只有动物实验,完全没有人体实验数据。

15.因此,中国科学家关于硒与克山病关系的研究,尤其是大规模的人群硒干预试验填补了国际空白,被誉为硒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该团队也因此集体荣获了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家协会年度的“施瓦茨奖”。

16.补硒能有效预防克山病,这揭示了硒缺乏是克山病发病的基本因素,也证明了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由此,又一个工作任务摆在了专家们的面前:人体需要摄入多少硒才不会得克山病?同时还要研究硒摄入过多是否会产生中毒问题。

17.从年到年,“防治克山病科研小分队”杨光圻工作组在低硒的四川克山病区和高硒的湖北恩施地区进行了长达8年的硒的需要量和安全量的研究,最后得到了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体硒的最低需要量、生理需要量和安全摄入量数值。

18.这些数值成为中国营养学会,世界卫生组织,美国、澳大利亚等相应机构制定膳食硒推荐摄入量和安全摄入量的依据。中国科学工作者对世界预防医学和营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的硒研究工作也由此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19.当科学家们与克山病不屈不挠斗争时,另一种地方病正悄悄在中国蔓延,这就是大骨节病。大骨节病是一种多发性、变形性的骨关节病,该病在我国分布范围广,从东北到西南的广大地区均有发生,多分布于山区和半山区。该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在重病区的儿童群体中,该病的X线检出率普遍达70%以上。

20.其实,大骨节病在西伯利亚东部和朝鲜北部均有流行。但国际上对此病的病因有多种说法。著名流行病学专家杨建伯教授研究发现,大骨节病的致病因子是生物性的,其传播途径的载体是病区的玉米和小麦,并系统地证明了病区粮食的镰刀菌T-2毒素是大骨节病的致病因子。

21.年,杨建伯教授主持了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山矿区新村换粮防治实验,用5年时间消灭了一个病区的大骨节病流行。杨建伯教授及其团队发现,黑龙江省的大骨节病的病区和克山病的病区分布几乎完全重合。与此同时,营养学家也发现,大骨节病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到西南的温带森林和草原内的低硒带。

22.在对大骨节病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还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大骨节病患者如果离开病区到非病区生活,其症状就得到缓解,甚至可以自愈;但如果返回病区,其病情会再次出现并会继续发展。

23.同时,非病区的健康人若迁入病区后也有可能患上大骨节病,这也证明了,大骨节病的发病与硒缺乏密切相关。实施补硒措施后,患者病情得到缓解,同时降低了大骨节病的新发率。经过科学工作者多领域的努力,到年,我国的大骨节病已达到基本控制水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