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二年初冬,李莲英的母亲病故于北京,这一年李莲英已经是59岁的老人了,年迈母亲的去世让他心如刀绞,悲痛万分。于是他决定为母亲大办一场丧葬礼仪。具体有多大呢?简而言之:规格高、时间长、宾客多、花钱数目惊人!
李莲英办事向来谨慎,母亲的丧事能不能大办,该如何办?肯定是要请示太后老佛爷的,他跟慈禧汇报母亲去世的消息,并请求慈禧给予他假期。
慈禧听完便批示:“念你是个孝子,我赏你一帑(48万两银子),做治丧之用,如果不够,再找直隶总督袁世凯去要。”李莲英并非是想和慈禧讨赏银,要的是慈禧的态度,只有她老人家一点头什么都好办了。
李莲英请了假后,便安排四弟、五弟回到老家大城县,与众族人商议筹办治丧事宜。兄弟二人回家后,先在周围十几个村请了20名地方乡绅和有办事能力的人,为治丧筹办总理,说这是奉了二哥李莲英之命,此次为母亲出殡,本着50万两银子的开销,倘若不够随时增加。
众人都是地方上有头有脸的人,婚丧嫁娶的事办过不少,可是谁也没经手花过这么多的银子,至于怎么开销,几十个人很是发愁。于是就有人搬出什么《丧仪大全》、《殡葬全书》,按照古制,一项一项逐款落实,经过十余天的安排,总算是列出了清单。
很快,这份清单送到北京交给了李莲英,李莲英很满意地说:只要把事情办得排场一点,体面一些,就不要怕花银子,钱不够,大不了再加50万两。李莲英最后还强调了一点:按咱家的身份,以寻常百姓人家最高衔就可以,千万不可超越礼制!
经过三个月的充分准备,事情总算提早就绪。转眼就到了光绪三十三年二月下旬,丧期已届,李莲英亲自扶柩至通州上船,经水路运回大城。李莲英则乘车先期抵家,把各项安排细细查看了一遍。
丧事前后共举行35天,在此期间灵堂布置、挽联挽幛等一类用品的自不必说,仅仅是吃喝两项,排场也是大得没边了。具体是什么样子的呢?两个字:豪横。
35天内,凡是亲戚前来吊唁的,听戏看热闹的,人山人海。招待来宾的酒席,就按当地风俗,实为上等,叫“十三碗”,即四个凉菜,四个小碗,做酒菜,随吃随添,另有九个大碗做饭菜,全是整鸡整鸭整鱼。
每天早中晚三次筵席,一次四五十桌不等,每桌八人,日平均一百三四十桌,最高峰时一天竟达二百多桌。
总之,无论是吊唁的,听戏看热闹的,都可以入席。为了照顾老弱病残不能出门的,李家大门外头的两侧埋了八口大缸,缸内的肉总是满满的,馒头总是放着几箩筐,四乡邻里尽可以担着水桶,随来随取,酒是随便喝的,不受限制。
村里人见了李莲英就说:“二爷您这银子可花的没边没沿了。”李莲英说:“现在正是青黄不接,难熬的苦春,算是我周济四方吧。”
至于猪肉那是随吃随杀,在村外挖了一个能容纳三四百头猪的大池子,生猪总有存栏,每天派出四五辆大车四处购买,必须在一百五十斤以上重的才行。后来县内买不到了,就到周围的青县、静海、文安、河间等县去买,闹得一时间猪价暴涨。
开始,事情并不尽如人意。开灵的三五天内,差不多远近亲朋好友都来齐了,可是周围四邻八乡的百姓并没有多少人来吃喝。李莲英觉得情景冷落,就大发雷霆,破口大骂其四弟人缘不好,为什么周围的乡亲们不敢来。
四弟觉得冤枉,他和李莲英说,直隶总督袁世凯派了三百精兵在村口把守,戒备森严,老百姓见这个阵势,谁还敢来啊。李莲英一听方如大梦初醒,就传话说,护卫们白天休息,晚上巡逻。并说凡是来参加丧礼的,不管是谁,都可以白吃白喝。
出殡的这一天气魄就更大了,为了使灵车行驶平稳,整个通往墓地的路面,雇了几十个人,整修了一个多月,到送葬的前三天,全部路面用水泼湿,铺上麦秸。虽然仅有五华里的路程,送葬的队伍徐徐缓行,足足走了三个多小时。
棺木入葬后,用三合土掩埋。准备了三个多月的纸活,也一件件全部付之一炬,当时人们打趣地说:“把天都烤热了。”三天后,便又雇用工匠整修墓地。李母的棺木埋得很深,距地面九尺,上面还砌了三尺高的围墙,用水泥封顶,周围又栽花种树,几个月后才全部完工。
大丧之后,李莲英没有马上回京城,在家又小住了几日,等账房把葬礼结算完毕,向他禀报各项开支后,李莲英深感满意。然后由四弟陪着他到各家各户看了一遍,当他看到差不多每户都存了一囤馒头和一两缸白酒时,满意地说:“大家都存了点东西,我心里很痛快,至少咱村的人,都可以平安的熬过这个苦春了。”
李莲英葬母花了55万两银子,大家可能对这个数字没有多少的概念,我们可以和光绪的大丧进行比较。一年后,光绪皇帝驾崩,他的丧事办得也还算体面,不过他的花费也不过才50万两左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9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