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福利: 地球上的气温一直处于周期性的冷暖变化中,曾经发生过剧烈的温度变化,有过令很多生物灭绝的严酷的冰期,也有过经济社会发展良好的暖期。近一百多年的气候变化属于缓慢、温和的变化。
竺可桢等物侯学家通过大量的古气候和古环境史料研究指出:历史上曾经有过气温比现在高约2~5℃的时期,那时西北地区气候暖湿、降水丰沛、内陆湖泊水位较高、地表水源充足、植被茂盛,现在淮河以南生长的植物那时在淮河以北广泛分布,热带动物大象在河南生息,生态环境比现在更好。
“人类历史上的几次人口大迁徙,无一例外是由于小冰期到来,气候变冷,食物不足而造成的,像魏晋人口第一次南迁,宋元时契丹,女真人的南侵以及清军入关都是很好的例子。”
“两个古代文明——玛雅文明和罗马帝国——灭亡都是在冷期。”
自年有记录以来的全球气温变化趋势是,年—年为上升期,到年发生转折,转为下降,年—年为下降期,年再次发生转折,转为上升,年至今处于上升期。“但是上升幅度远远不如11世纪~14世纪,远远低于当时的气温。”
年到年列宁格勒气温连续35年下降,总共降低1℃,苏联气候界据此宣传地球变冷,竺可桢指出“这类1℃上下的变迁,过去五千年中极为普通,算不了地球变冷的证据。”并讽之为“杞人忧天”。果然没过多久,人们的担忧就由“变冷”变成了“变暖”。从年起,气温开始连续升高,迄今历时44年,尚未发生转折,总共升高了约1℃(一说0.6℃)。
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预测:“未来50年间,中国西北地区年均气温将升高2.7℃,年均降雨量将增加25%,大部分地区有望逐渐变得温暖湿润起来。”近年随着气温升高,我国出现种植带大范围北扩,西北地区已经出现降水和植被增加的苗头。
要避免用单调线性思维推测气候变化,把短期局部变化趋势当成恒定不变的长期趋势。气温升高存在制衡因素。
资料表明:气温升高对于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无霜期、生长期、积温、可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等重要指标有改善作用,故有利于农业增产,而非一些人预计的农业减产。相反农业上普遍推广使用温室大棚使农作物克服低温的不利条件,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气候变暖对黑龙江水稻单产增加的贡献率高达19.5%—24.3%。水稻的种植北界已经移至北纬52°的呼玛等地,黑龙江水稻的种植面积明显扩大。”
“吉林省水稻、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了大幅度提高;辽宁省农作物品种由中早熟型向中晚熟型发展,冬小麦种植北界北移了3次约公里。”
“气候变暖,尤其是冬暖突出,使冬小麦在黑龙江的种植成为可能。现在黑龙江省已有17个县市具备种植冬小麦的气候条件,最北可延伸至克东和萝北等北部地区,这一界线与我国20世纪50年代所确定的冬小麦种植北界(长城沿线)相比,北移了近10个纬度。”
“我国整个作物的种植带北移了公里左右。包括一年三季的作物地区和一年两季的作物带都向北移动了公里左右。”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农业部门开始推行冬小麦北移战略,在山西、内蒙古、宁夏等地推广冬小麦种植。种植结构变成两年三季。冬小麦的亩产量接近春小麦亩产量的一倍。”
“黑龙江开始种植更多的水稻,南方出现更多的冬水田。”
“21世纪以来,大豆中熟品种已经分布在松嫩和三江两大平原的大部分地区,中晚熟品种北移至黑龙江省南部地区,晚熟品种北移至辽北地区。玉米、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增加。”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近一二十年里,浙江省年积温℃的面积增加了30%。”
“年以来,中国“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发生了变化,夏季多雨带位置北移,华北西部、西北东部等地,显示出向降水偏多转变的趋势,北方的干旱化趋势的确存在部分地区率先发生转折的可能。”
粮食长期自给不足的俄罗斯,近年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小麦出口量连续三年越居世界第一。
农业上施用二氧化碳气肥以提高农作物产量。研究表明将大棚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到0.1%以上,可提高蔬菜产量20~35%。使叶菜类增产25~35%,果菜增产20~30%,西红柿增产近两倍。有科学家认为,二氧化碳浓度提高一倍,将使粮食平均增产超过30%,棉花增产80%以上,小麦和水稻一类作物增产36%。在水中加入二氧化碳可促进水藻生长,海水中加入二氧化碳可以使海藻的产量增加一倍。有待证实的报道说德国某农场施用二氧化碳气肥使蔬菜增产90%,水稻增产70%,大豆增产60%,高粱增产%。
END
下载本系列资料请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