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是克山病病区,克山病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地方病呢?带大家认识一下克山病。
年秋冬报告,年初命名
解放前,北方局部地区偶有暴发
年—年,北方病情上升
人民公社化与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克山病呈现大暴发,每年有数千患者死亡。从年代初,克山病开始漫延至西南地区,主要是云南和四川
年代初,暴发终止,全国病情迅速下降,发病谱转变,并长期稳定在低位小幅波动
约有多年的流行史,空前绝后
据王道顺报告,年冬至春在豫西山区暴发克山病,调查将卢氏和灵宝(年)、洛宁(年)三县定为克山病病区,皆位于秦岭东的崤山和熊耳山地(海拔~M),发病有明显地区性,呈灶状或带状分布,主要侵犯农业人口,女性多,家庭聚集,居民生活贫困,主食玉米。年发病率最高,自年,病情稳定。
干预措施:
解放前:十分有限。
解放后:大规模运动式“三防四改”综合防治,特别是预防补硒、平衡膳食或换粮。
防治策略:
主要依据病情。
预防为主、兼顾救治、长期监测。
揭示病因、发病机制。
开展关键问题的科学研究。
全国克山病病情从猖獗流行转变为持续消退,建立了有效防控体系和工作机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产出重要学术成果。
1.深化了对克山病本质的认识
2.发现了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办法
3.制定了防治标准体系
4.提出了若干新病因理论
一定时期内集中优势力量
1.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大规模医疗资源投入
2.专家学者深入病区,与群众相结合构筑基层防治
3.建立病例报告制度与病情监测体系
4.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
5.依靠科技进步、专业防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
流行规律
1.时间集中性:呈年度波浪式,季节高发和短期多发。
2.明显地方性:呈灶状主要分布于丘陵地区,沿东北至西南一条缺硒与“湿冷”气候地带上,与大骨节病地理分布有重叠也有分离。
3.人群选择性:贫困农业人口,生育期妇女和学前儿童,自产自给生活方式,家庭聚集。
临床表现
心功不全和心率失常
个体间没有传染性
临床类型相互转化
克山病病因:百年医学之迷
1、满洲时期,日本研究人员倾向是CO慢性中毒。
2、年代,我国学者提出若干新假说,主要是生物与化学病因之争。比较可信假说:膳食单一、硒缺乏、肠道病毒感染和真菌毒素慢性中毒。虽各持有据,单独难以解释克山病的所有特征。
3.在复合学说指导下一些小组尝试过各种因素的组合研究,但未取得一致结果。
4.主要致病物质来自病区自产粮食,病从口入。
5.以氧化应激为中心的发病机制。
我省克山病目前病情稳定,以监测病情和治疗现存病人为主,实时开展病区内外硒环境监测和研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