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上课不能抬头,一抬头我们就知道,自己又错了”,这是王百洋的高中老师,对他这个学生的评价。
年,年仅16岁的王百洋,在高考中以分的成绩,一举成为“九省状元”,并被保送北大物理系。消息一经传出,他立刻成为轰动全国的“高考神话”。
但是谁也不知道,其实他早已经被“内定”北大。只是出于对自身水平的好奇,这才决定与其他人一起,共同走上考场。
完成北大的学业后,他又先后考入香港大学读硕士、美国西北大学读博士。可以说,时至今日,他依然是神话般的存在。
天赋异禀,博学强识如果说,我们的童年里总会存在一个“别人家孩子”,那么对于王百洋的同学来说,他就是始终横亘在头顶的一片阴影。
与其“神话”般的成就相比,王百洋的出身极其普通。
年的哈尔滨,王百洋出生了。他的父亲王德昌,平时靠做点小买卖养家,而母亲则是一名护士。
由于王百洋母亲工作的特殊性,她时常忙到深更半夜;而父亲因为是个体户的关系,时间比较自由,所以王百洋的童年更多是与父亲相处。
父亲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却十分喜欢读书,以至于不大的家里,愣是被各种书籍“塞”的满满当当。都说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这一点在王百洋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王百洋时常学着父亲的样子,捧着一本书,坐在一旁仿佛津津有味。但是考虑到他只有3岁,所以家人更多只是会心一笑。
可是没曾想,王百洋却着实给家人一个“大惊喜”。
一日,王德昌新进了一批货,由于比较晚了,只能将货物在家里暂放一晚。结果这厢正吃晚饭呢,王百洋突然问父亲,齐齐哈尔的克东县在哪里?
王德昌很奇怪,儿子从哪里知道这个地方的?结果,王百洋天真地回答:“包装箱上写着的啊!”
一时之间全家惊为天人。
王德昌惊讶之余也生起了好奇,反手抽出几本书,随机抽取文字指认。结果,王百洋毫不怯场,皆一一读出。
后来,王德昌专门带王百洋测试了识字情况,结论是:王百洋通过自学,已经认得了多个字!
到4岁时,他已经开始尝试阅读一些,比较基础的文学名著;而与他同龄的孩子们,却还在牙牙学语,连话都说不利索。
自从发现儿子的天赋异禀后,王德昌就经常带儿子去书店看书。只要是他喜欢的,不论有多贵,王德昌都会痛快结账,绝不含糊。
渐渐地,他也注意到,儿子的涉猎从不局限于某类书籍。从历史到科普、从小说到军事,有时候甚至能抱着地图册看一整天。
但是对此,王德昌却乐见其成。
虽然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却很清楚,对孩子来说,兴趣是第一内驱力。过份的干预,不但不能“帮助”孩子,更有可能会起反效果。
得益于这样开明的父亲,王百洋从小就可以自由的选择感兴趣的书籍。大量的阅读下,不仅开拓了小百洋的眼界,更为他塑造了较为独立的思考能力。
而这一点,在王百洋上小学后,更是显得尤为突出。
迅速攀升,连连跳级与同期入学的同学相比,王百洋在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上,更加“丝滑”;不仅如此,他还具备极高的自律性,总能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以来都是名列前茅,从不让家人和老师操心。只不过,当他到了四年级的时候,却面临了一个严肃的问题——转学。
因为父母的工作变动,王百洋不得不在四年级时,转学到大连读书。可是由于两地的教材不同、学制不同,出于谨慎考虑,大连方面建议他留级。
同为九年义务教育,但由于历史原因,哈尔滨方面是“五四学制”,也就是5年小学及4年初中;但大连却是更为普通的“六三学制”,即6年小学及3年初中。
再加上教材的差异,也就造成同为四年级学生,哈尔滨学校的学生,可能会跟不上大连这边的进度。
建议留级,本是校方的善意之举,但王德昌却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他表示,自家孩子从小聪慧,不仅不会受影响,更能直接跳级。
这种“狂悖”之语,无疑激怒了大连校方。
为显公正,大连校方当场拿出一套测试题,要求现场考核。结果很显然,王百洋以几乎满分的成绩,完成了答卷,顺利跳级进入五年级就读。
一年后,王德昌夫妇工作再次变动,全家重返哈尔滨。而一同回归的王百洋,又再次面临同样的问题:他在大连已经可以“小升初”,可返回哈尔滨却只能留级。
此时,父亲王德昌再次出面,亲自找上哈尔滨的松雷中学。
一如一年前那样,在校方看到王百洋几近满分的测试卷后,当场痛快的批准了他的升学请求。于是乎,当时只有10岁的王百洋,成为了全校年龄最小的初一新生。
虽然年龄最小,但他的学习成绩和进度,却征服了学校。为此,校方甚至再次找到王德昌,建议他直接给孩子跳级高中,不要“耽误”时间。
然而这一建议,却再次被其父亲王德昌,果断拒绝了。
不同于前两次“跳级”,王德昌认为孩子年龄还小,他更需要的是完整的成长过程。过度“拔苗助长”,难免会造成“伤仲永”那样的悲剧,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受到太多压力。
王德昌的选择显然是极其明智的。
据王百洋自己回忆说,自从升入中学以来,他确实感受到了不同于以往的压力。尤其是高中三年,他从未拿过第一,排名永远徘徊在20至40名之间。
但是王百洋却没有因此感到焦虑,他总能及时调整心态。对他来说,排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与其他精于学习的“书呆子”不同,王百洋总是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不论是围棋、书法、演讲还篮球,均有涉猎,可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奇葩”的两父子,才成就王百洋在未及弱冠之年,拿下“九省状元”的桂冠吧。
九省状元,实至名归年1月,在其他高三学生正面临着高考前紧张的复习阶段时,王百洋却显得犹为轻松自得。
原来,刚满16岁的王百洋,早已在老师的推荐下,轻松通过了北京大学的自助招生考试。这也就意味着,他不必与其他人一起,挤上那条人满为患的“独木桥”。
然而,出于对自己实力的好奇,他毅然决定与同学们一起,踏进了考场。
“我相信自己,哪怕是公平竞争,我也是最好的”,进入考场前,王百洋如是说道。
据父亲王德昌回忆,王百洋当天走出考场时面带微笑,这也让他很是松了一口气。当他询问大概能考多少分时,王百洋想了想:
“大概多分吧,题目不算难。”
要知道,高考满分不过分,如果能考多分,已经是一个难以想像的高分了。王德昌不禁有些犹豫,他感觉王百洋这次可能有些托大。
结果,当考试成绩公布时,家人才发觉错怪了他。他哪里是托大,实在是过于保守了!
王百洋以理综分、数学分、语文分、外语分,总成绩分的高分,成功拿下了当年黑龙江省的理科第一,并被北京大学物理学系提前“收入囊中”。
不仅如此,当消息传出后,人们才惊讶的意识到,一件令人更加振奋的事情。
因为黑龙江省用的是全国甲卷。也就是说,其他同为“甲卷”的新疆、内蒙古、宁夏、重庆、辽宁、吉林、陕西和青海,其状元都是王百洋!
于是乎,一时间“九省状元”的名头,甚嚣尘上。
成为力压九省高考状元的“状元王”,是一种什么体验?
我想,哪怕是一个思想成熟的成年人,骤然荣誉加身恐怕也会有失方寸。可是16岁的王百洋,却以一幅超乎年龄的冷静,泰然处之。
他表示,“我还年轻,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在别的学生彻底放空,享受假期时,他却为自己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学习计划。他打算在暑假时,提前预习物理学专业,为升入大学后的学习做准备。
看着这样淡定的王百洋,人们纷纷感到不可思议。
为此,有记者专门采访王百洋的父母,请教到底是怎样的教育方法,才成就了这样了一个心志坚定的“好苗子”。
面对镜头,王德昌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他表示,其实自己水平有限,能够提供的帮助并不多。最多只是为他把握大方向,督促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其他的,就只是最大程度的信任孩子、尊重孩子。
虚怀若谷,赤心奉国年,北大毕业的王百洋成功考上了香港大学硕士研究生,并拿到了全额奖学金。
硕士毕业后,他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向来以严苛而闻名的美国西北大学的深造机会,并在那里完成了博士学位。
其实,当得知王百洋打算出国留学时,很多人都担心,他是否会因此一去不回?
面对这样的担心,王百洋总是耐心回答,“我是中国人,我的未来在中国。”
如今,学成归来的王百洋,秉持着年少时的“初心”,毅然投身到国家的科研工作之中,成为一颗不甚起眼,但却万分紧要的“螺丝钉”。
虽然,他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光芒万丈,但即使隐于人群,却依旧是闪闪发亮的“明星”。
结语其实,真正能够决定一个孩子未来能走多远的,并不是家庭、起点、亦或是父母的学历,而是像王德昌这样以身作则。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只有言传身教,才能当好子女人生中,这第一任的“启蒙老师”。
很多孩子年少成名,心思浮动之下总会自视甚高,不把他人放在眼里;但是当他们走入社会,遭受到社会的“毒打”后,又会迅速“凋谢”,泯然众人矣。
因为优越而狂悖,因为低潮而卑贱,往往是因为没有及时竖立起正确的“三观”。所以才会在面对强烈的思想冲击时,轻易被人所左右、所蛊惑。
所谓教育,不仅是孩子的“磨砺”,更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只有保证清醒的认知,冷静的思维,才能向孩子传达正能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246.html